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

法蘭克福書展 王德威:台灣文學不必歸於一統

法蘭克福書展 王德威:台灣文學不必歸於一統

  • 2009-10-17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【林欣誼/法蘭克福報導】

      「我們不必只有一個家,也不必只有一種政治認同,這就是充滿蓬勃能量、多樣和自由的台灣文學存在的理由。」哈佛大學東亞文化系教授王德威,十六日在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推出一場精彩的演講,將台灣當代文學發展,與複雜的兩岸關係、身分認同及日本殖民等歷史背景連結在一起,勾勒出一幅清楚而動人的台灣文學脈絡,精準犀利,贏得熱烈掌聲。

     「高行健的家在哪裡?」「為什麼龍應台的新書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》受到大陸官方封殺?」這些問題對西方讀者來說難以理解,王德威以「Writing Taiwan: Diaspora and Homecoming(書寫台灣:離散與回歸)」為題,介紹近五十年來不同世代的台灣作家群像,從吳濁流、周夢蝶、楊牧、張大春、朱天文、陳玉慧、駱以軍到伊格言,解釋他們如何因為「外省」與「本土」兩種不同的家庭背景,而呈現出不同的創作風景。

     他舉出吳濁流《亞細亞的孤兒》中受殖民台灣人畫像、周夢蝶詩作中的中國鄉愁,張大春則以文學表達對父輩中國傳統的鄉愁、回歸與創新;楊照則企圖書寫上一代曾經歷的日本殖民、白色恐怖等經驗;而陳玉慧的《海神家族》則刻畫出一個融合多種血緣的台灣家庭

     王德威指出,「離散」與「回歸」兩個看似是相對的詞,但從台灣文學中便可發現,它們也是互相交融的概念,「我們曾經很焦慮,我們的家、我們的根是台灣還是中國?但從台灣文學來看,無論是離散或回歸,都能成為開放、自由且充滿可能性的概念。」

     比如鍾文音、鴻鴻、夏宇等作家,便各自以世界旅行、跨界創作的結合,展現流動且充滿能量的文學內涵,而對哈金、高行健、貝嶺等海外華人作家來說,「家」對他們來說早已不是一個侷限地域、民族或者某種政權統治下的概念。

     他認為,「離散」與「回歸」為主軸不僅是台灣文學背後兩個重要主題,更孕育出今日多元且豐沛的文學風景,而這種「不必歸於一統」的歧異性,正是台灣文學迷人的力量。

     除了王德威,昨日台灣館接連推出楊照、張大春等作家演講,三場演講皆由德國女作家Ulrike Draesner主持,全程使用英文,以期達到國際宣傳效果。楊照與張大春分別以「台灣多元文化」及「漢字書寫」為題,在現場朗誦台灣詩作、毛筆揮毫,張大春還吟曹操的《短歌行》,現場氣氛熱烈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